学习主页| 添加收藏
思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正文

理论宣传月报2016年第6期总第27期

2016年07月15日 10:54  点击:[]

仅供内部学习交流使用

 

理论宣传月报

 

 

2016年第6  总第27

 

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编制          20166

 

 

    录

 

1.习近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1

2.刘云山:牢固树立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 不断增强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4

3.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几点思考………6

4.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12

5.毛泽东从严治党思想及其重大意义 …………………………17

6.实现中国梦的科学指南 ………………………………………24

7.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32

 


习近平: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来源: 新华社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为全面从严治党打下重要政治基础

 

新华社北京6月29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8日下午就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进行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我们党95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表明,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健康洁净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优良作风的生成土壤,是党的旺盛生机的动力源泉,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条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历史使命的有力保障,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标志。抓好了党内政治生活,全面从严治党就有了重要基础。全党同志都要行动起来,为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作出贡献。

中共中央组织部高选民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讲解。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这次集体学习时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前夕。我们党走过了95年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我们党从最初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成为拥有88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带领人民夺取了革命、建设、改革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取得这样的成就靠什么?靠的就是党坚强有力,靠的就是党紧紧依靠人民,靠的就是党有科学理论指导、有坚定理想信念、有严密组织体系、有铁的纪律,而这些又都同党内政治生活密切相关。

习近平强调,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党内政治生活,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纪律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正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就需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伟大斗争、伟大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党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抓住了这个点,我们党就能更好凝心聚魂、强身健体。

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不断扎紧制度笼子。经过这几年持续用力,党内政治生活出现了许多新气象。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解决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中出现的问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要锲而不舍把这项党的建设基础工程抓紧抓实抓好。

习近平指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一篇大文章,其中最重要的是围绕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党的组织生活等重点内容,集中解决好突出问题。要固本培元,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要激浊扬清,坚持激浊和扬清两手抓,让党内正能量充沛,让歪风邪气无所遁形,铲除腐败这个最致命的“污染源”,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真正让那些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让那些阳奉阴违、阿谀逢迎、弄虚作假、不干实事、会跑会要的干部没市场、受惩戒,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要立规明矩,把纪律规矩立起来、严起来,使各项纪律规矩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防止出现“破窗效应”。要以上率下,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做起,从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做起,从高级干部做起,对党绝对忠诚,模范遵守党章,严格按党的制度和规矩办事,夙兴夜寐为党和人民工作,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都不破坏党的制度和规矩。要继承创新,传承和发扬党内政治生活优良传统,同时立足新的实际,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善于以新的经验指导新的实践,更好发挥党内政治生活功能作用,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刘云山:

牢固树立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

不断增强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来源: 新华社

 

 

刘云山在上海调研时强调

牢固树立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

不断增强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新华社上海6月21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上海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持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断增强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6月19日至20日,刘云山深入学校、农村,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进行调研,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宣传文化工作、党的建设成绩给予肯定,希望不断取得新进步。

在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刘云山实地考察高校教学、科研情况,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与师生深入交流,并召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座谈会。刘云山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按照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要求,努力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用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力量,用好五千年历史传承的文化力量,引导师生坚定对中国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信念,保持对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的自信。要贴近师生的思想特点和实际需求,创新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积极运用互联网等新的手段载体,使思想教育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活力。

在崇明县仙桥村、瀛东村,刘云山详细了解群众生产生活和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情况。他说,精神文明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要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坚持敦风化俗、弘扬传统美德、注重家风家教,着力培育文明风尚,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要发扬艰苦创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善于用群众身边人身边事引导和激励群众,增强推动改革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力量。

在调研中,刘云山还详细了解基层党建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情况,看望慰问老党员,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刘云山强调,要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化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日常教育管理,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结合纪念建党95周年和“两优一先”评选表彰,加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学习教育,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攻坚克难的进取心,强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责任担当。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参加调研。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大众化的几点思考

 

来源: 求是网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在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课题。认真研究和解答这一重大课题,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相互关系,更好地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一、深刻认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意义

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新形势下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面,科学把握和全面认识这一重要内容,对于理清思路、把握科学理论的精神实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入学习和指导工作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弄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的重要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命题,党的十七八大,又进一步部署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战略任务。贯彻落实这一战略部署,首要的就是要从理论源头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而“三化”及其相互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思想品质,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内容,又有发展着的实践层面的方法,是当前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学理论的现实性课题,只有学懂悟透,才能把党的十八大和中央要求自觉落实到工作中,才能当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模范实践者。二是弄清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抵御错误思潮、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意识异常活跃,呈现出多样、多元、多变的发展态势。围绕如何看待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如何运用科学理论分析认识社会贫富分化、改革的成就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突等问题,一些社会思潮和思想意识的争论从思想界、学术界向普通群众扩散,给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普及理论创新成果带来了严峻挑战,迫切需要进一步弄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研究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概括提炼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回应解答干部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弄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科学把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集中于一点,就是要更好更快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这种辩证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摈弃对马克思主义机械的“拿来主义”的态度,才能真正客观地做到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智慧,从而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不断开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二、准确理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总结中国的独特经验,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以中国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发展、同当前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开放的思想体系,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才能获得新的创造力和影响力。时代化既包括内容、形式的时代化,也包括话语体系的时代化。特别是要创造新范畴、新论断,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用适合当今社会的表达方式,更好地阐明党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重大问题的主张和看法,运用最新的科学思想和科技素材,拓宽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普及和推广,把深邃的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变为形象的生活逻辑,让科学理论走入生动的社会实践,成为广大党员普遍信仰、人民大众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理论,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大众化要求把立足点放在服务人民大众上,紧密联系人民大众的思想实际,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的接受能力和思维习惯,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之真正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并充分发挥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国化是时代化、大众化的鲜明主题,时代化、大众化围绕着中国化展开,拓展和深化着中国化。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性质和地位来看,它内在地包含了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要求,或者说,离开了时代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无从谈起。从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关系来看,关于时代化的理解是和中国化的研究密切联系的。强调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还要讲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要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发展、同当前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从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关系来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分不开的,大众化的过程必然包含着中国化,只有结合中国实际,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统一性,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在本质上永远是当代的。由于时代是发展变化的,我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外部环境及社会实践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代特征相结合,随时代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实现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人民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人民群众这一实践主体相结合,被人民大众所理解和掌握,才能在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内在品质,也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三、正确把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要求

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相互关系,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必须与时代发展同进步,回答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一是突出中国特色,把握核心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民族的表现形式,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必须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及时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进一步回答好、解决好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实践中,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思想基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需求出发,面向实际、面向群众、面向未来,不断总结广大人民群众推动科学发展的新经验、新做法,在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用创新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发现,努力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二是必须突出时代主题,把握关键要求。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与世界的相互联系及相互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直接。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推进,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责任重大。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求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全局,善于运用最新的科学思想及科技素材拓宽、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和思想内涵,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新实践。三是必须突出群众基础,把握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一种科学理论的表达方式问题,同时也是一种科学理论的根本立场、根本方法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赢得人民群众的认知方式,符合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让科学的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走向生动的社会实践,变为人民群众手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创新学习方法,完善学习机制,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选准切入点,把握联结点,找准着力点,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科学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转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具体实践。四是必须突出整体推进,把握全面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不中国化,就不可能符合中国的实际和人民的需求,也不可能实现时代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不时代化,就不能反映时代特征,就难以解决中国改革发展的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就发挥不了作用,就会失去意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三化”统筹、整体推进。

(作者单位:海淀区委党校科研部)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辛 岩

来源:红旗文稿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这对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习近平同志讲得很清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 。“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深入到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内部,在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社会学、文艺学、伦理学等学科中真正有效地发挥指导作用。在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习近平同志充分肯定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同时又提醒人们:“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应当说,这里提出的,是一个必须解决而且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解决好的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全面的繁荣发展是不可能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有必要通过调查研究,弄清有关的情况,找出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以期经过一个时期的系统工作,使这方面的情况得到明显的好转。

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人员占到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队伍的大多数。因此,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落实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中的指导地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对待西方的思想理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繁荣和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体系,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积极成果,其中包括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中的有益成份。习近平同志指出,“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不能在封闭的环境中存在,需要在开放的条件下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对于外国的东西尤其是西方的思想理论,要善于独立思考,善于进行科学分析,而不是照抄照搬。习近平同志告诫人们,“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我们必须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用自己的脚来走路。

对于在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思想理论,我们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应当看到:就它的总体来说,我们是不能加以套用的;就它的某些方面来说,我们则可以而且应当进行借鉴。而在借鉴其中的有益成份时,也还有必要根据中国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因为进行借鉴的目的,是为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而不是为了把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变成它的复制品。所以,应当是在中国的基础上,吸收外国那些于我们有益的东西,并且对它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制作,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以便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东西。

早在1983年,研究西方经济学的权威学者陈岱孙教授就写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一文,其中说:在对待西方经济学对于我们经济现代化的作用上,我们既要认识到,这些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根本不同,从而,现代西方经济学作为一个体系,不能成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指导理论。同时,我们又要认识到,在若干具体经济问题的分析方面,它确有可供我们参考、借鉴之处。不过 ,由于制度上的根本差异,甚至在一些具体的、技术的政策问题上,我们也不能搬套西方的某些经济政策和措施。这些意见,至今仍然对我们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的迷信盲从,是十分有害的。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讲的那样: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告诫过人们:“现在有些同志对于西方各种哲学的、经济学的、社会政治的和文学艺术的思潮,不分析、不鉴别、不批判,而是一窝蜂地盲目推崇。”“这种用西方资产阶级没落文化来腐蚀青年的状况,再也不能容忍了。”这个警示,今天仍然有效。

由于迷信西方思想理论的教条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因此,反对这种错误倾向,将是我们在思想文化领域必须长期面对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我们要在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

理论来源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努力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积极成果的同时,着力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批判地继承中国历史文化的优秀遗产,建设马克思主义的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社会学、文艺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早在1960年2月,周恩来同志就曾经提出:“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的结合。我们现在的政治经济学在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几乎都是以欧美特别是英国的材料作为根据的,看不见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情况,当然也就谈不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周恩来提出的这个要求,对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各主要学科来说,至今仍然是适用的。事实上,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我们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才能拥有确实的主导权和充分的话语权。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芝加哥大学资深教授邹谠在中国作学术访问时,曾经以政治学的发展为题,讲过一番话。大意是:中国的政治学如果照抄照搬西方的政治学,那就不可能在世界上有自己的地位,因为你抄得再好,也不可能是一流的,人家从你那里学不到什么新东西;但是,中国的政治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既有受挫折的经验,更有成功的经验,如果把这些经验总结起来,就可以给政治学增加新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外国所没有的,这样,外国人才会来向中国学习,来研究这些中国的新东西了。这番话,是颇有见地的。

很明显,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我们既要有开阔的世界历史眼光,更要立足中国土地,把学科建设的着力点、教学和科研的着力点,放到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新鲜经验方面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毛泽东从严治党思想及其重大意义

 

彭庆红 潘春玲

来源:红旗文稿

 

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从严治党也是我们党的治党原则和光荣传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党的建设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当前,系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从严治党思想并加以发扬,对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自身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毛泽东从严治党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不仅领导开展了一系列党建实践活动,而且在党建理论方面也有许多重要贡献,研读相关文献,可以将其从严治党思想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内容。

第一,严格党员要求。为了保证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毛泽东从发展新党员、培养党员干部等方面提出严格要求。在发展新党员方面,毛泽东要求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条件发展新党员。在革命时期,为了发展更多党员以夺取革命胜利,毛泽东提出:“凡属同意党的纲领政策而工作中表现积极的分子,不念其社会关系如何,均应广泛地吸收入党。”(《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册第202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但他也强调,“我们共产党不是谁想入就能入,党章规定要经过支部大会表决通过,入党是有条件的”。(《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385页,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在发展新党员过程中,毛泽东要求严格审查,坚持“大胆发展而又不让一个坏分子侵入”的方针,防止投机分子入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24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在培养党员干部方面,毛泽东主张高标准建设党员干部队伍,指出:“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7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为了建立一支有能力带领全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干部队伍,毛泽东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选拔、培养党的领导干部。他强调,党员干部既要搞好政治思想工作,又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09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此外,毛泽东十分重视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强调党员要从思想上入党,并通过学习、整风的形式对党员进行思想武装,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

第二,严明党的纪律。毛泽东认为,党的纪律是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增强党的团结与统一的重要保证,他强调指出,只有党和军队“加强纪律性”,才能实现“革命无不胜”。(《毛泽东文集》第5卷第194页,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为了让全党全军都能够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毛泽东要求必须对党员进行党的纪律教育,“既使一般党员能遵守纪律,又使一般党员能监督党的领袖人物也一起遵守纪律”。(《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2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毛泽东很注重党的纪律制度建设。早在井冈山时期,为密切军民关系就提出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奠定了中国工农红军统一革命纪律的基础。后来,鉴于张国焘事件对党的纪律的严重破坏,毛泽东向全党重申了党的纪律:(一)个人服从组织;(二)少数服从多数;(三)下级服从上级;(四)全党服从中央。他强调,谁破坏了这些纪律,谁就破坏了党的统一。(《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2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在提出党的上述最重要的纪律外,毛泽东提出要制定较详细的党内法规,以统一各级领导机关的行动。他要求,要“严格地执行纪律,废止对纪律的敷衍现象”。(《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册第201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对违反党纪且坚持错误的共产党员,在屡教不改的情况下,党委必须予以正当处理,严重者则要绳之以法。

第三,严肃党的作风。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组织原则,毛泽东始终强调要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发扬民主作风,真正实现党内民主。要求加强党内民主生活,干部认真听取部下和群众的意见,广开言路,摒弃家长制,发扬民主作风。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对三大作风进行了概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4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要求全党以这三大作风为行动准则。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要求全党必须坚持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两个务必”,防止骄傲自满,始终保持革命热情和拼命精神。为了肃清全党上下存在的不良作风,毛泽东带领全党进行了整风运动,集中解决了当时党内存在的各种不良作风,尤其纠正了党内的错误思想,纯洁了干部队伍。

第四,严惩党内腐败。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积极组织开展反腐败斗争,厉行廉洁政治,依法严惩腐败行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毛泽东带领全党制定了一系列惩治腐败的党内规章制度,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训令,第26号——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条例》(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等。凭借这些规章制度的有力保障,党在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都有效地遏制了贪污腐败行为的滋生和蔓延。为了更好地监督党员干部,遏制腐败的发生,毛泽东带领全党建立了全方位的党内外监督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对党员干部进行监督。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决定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用来监督党员干部。对于贪官污吏,毛泽东坚持要严厉惩治。他强调,要“厉行廉洁政治,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禁止任何公务人员假公济私之行为,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335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毛泽东向全党提出警告:“一切从事国家工作、党务工作和人民团体工作的党员,利用职权实行贪污和实行浪费,都是严重的犯罪行为。”(《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208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新中国成立初期处理的刘青山和张子善案,就很好地体现了我们党严惩贪污腐败分子的决心。

第五,坚持严宽相济。严和宽是毛泽东治党思想的两个方面。严宽相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关心爱护党员,注重党内团结。毛泽东认为,维护党内团结是争取革命和建设胜利最基本的条件。他要求“应当在上下级间,在指挥员与战士间,在全体人员相互间,认真加强团结友爱,互相照顾的关系”。(《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册第200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二是重视教化的作用,反对“不教而诛”。毛泽东主张以说服的方法对待犯错误的党员干部,强调要采取教育的方式来帮助同志。三是善待犯错误的同志,不提倡“一棒打死”。毛泽东认为:“犯了错误不要紧,只要认识自己犯的错误,并且能改正,这就很好,就是很好的同志。”(《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16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他强调要秉承“治病救人”的原则,积极找犯了错误的同志谈话,做他们的工作,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和毛病。四是注意批评的内容与方式。毛泽东十分强调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时他也指出,“党内批评要防止主观武断和把批评庸俗化,说话要有证据,批评要注意政治”。(《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92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他还指出,“有些同志的批评不注意大的方面,只注意小的方面。他们不明白批评的主要任务,是指出政治上的错误和组织上的错误。至于个人缺点,如果不是与政治的和组织的错误有联系,则不必多所指摘,使同志们无所措手足。而且这种批评一发展,党内精神完全集注到小的缺点方面,人人变成了谨小慎微的君子,就会忘记党的政治任务,这是很大的危险”,(《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91-92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对待思想上的毛病和政治上的毛病,决不能采用鲁莽的态度,必须采用‘治病救人’的态度,才是正确有效的方法”。(《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2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二、毛泽东从严治党思想对现阶段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

毛泽东从严治党思想虽然产生于我国的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但它是符合共产党的治党规律的,至今并未过时,其思想精髓对于现阶段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仍然具有深远的重大意义。

第一,要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筑牢思想防线。综观党内各种问题,都能追溯到其错误的思想根源。因此,加强党员思想教育,纠正党内错误的思想观念,筑牢思想防线,才能抓住从严治党的关键。筑牢思想防线,就要不断加强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使党员学会运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学习、工作与生活;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补足党员精神上的“钙”,解决一些党员存在的信仰缺失、精神迷失等问题;要开展为人民服务意识教育,明确党与群众的鱼水关系,牢固树立公仆意识;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教育,使其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当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要加强法律意识教育,切实做到依法办事,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同时,要建立起党内思想教育的长效机制。总之,要严抓党员的思想教育,把好党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思想认识的“总开关”。

第二,要健全和严格执行党纪党规,严明党的纪律。要解决党的建设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光靠思想教育手段还不够,还需要用党纪党规来强化从严治党各项举措的落实。现阶段要不断健全和落实党纪党规,严明党的纪律。对于已有的党纪党规,应在执行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和弥补漏洞,使之更加完善。此外,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及时通过合法程序制定新的党纪党规。党纪党规关键在于严格执行、认真落实,而党纪党规的落实,关键是一把手要以身作则,形成上行下效的良性互动。当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一大批高级领导干部严守党纪,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为我们党在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树立良好的风气奠定了基础。新时期,我们强调从严治党,一方面要求每一个党员都要严格执行党纪党规,另一方面从推动工作出发,又要特别强调党内高级干部首先带头遵守党纪党规。

第三,要以反腐倡廉为抓手,弘扬正气与党的优良作风。党的作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从严治党必须反对腐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开局就大力反腐、严抓作风,深入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了“八项规定”、反“四风”等重大举措,有效改进了党的作风。然而也要看到,党内优良作风、社会正气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反腐败斗争要取得彻底胜利,最终必然是要建立良好的政治生态、完备的制度体系以及落实严密的人民监督。毛泽东在治党实践中高度重视人民监督,弘扬正义与社会正气,改进与优化社会政治生态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今天学习与继承。虽然我们党所处的环境与以前大不相同,但是毛泽东告诫共产党人的“两个务必”、倡导的“三大作风”仍然对党的作风建设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对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全党同志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将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三严三实”不打折扣地贯彻落实到工作和生活中,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局面才能真正形成。

第四,要做到从严和从宽相结合,帮助党员进步与提高。毛泽东治党非常重视党内团结、同志之间的友爱,他要求批评与自我批评必须从团结出发,是一个“团结——批评——团结”的过程。新时期从严治党,也需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运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讲话中指出:“对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我们要大胆使用、经常使用、用够用好,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责任,使这个武器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果。”在党内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目的是“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分清是非、辨别真假,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统一意志、增进团结”。治党之“严”,就是严格按照党章党纪办事,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行为特别恶劣、危害严重或屡教不改的党员严厉惩处。治党之“宽”,就是始终坚持与维护党内团结,促进党员之间互助友爱,帮助党内同志认识错误与改正错误,给犯错误的党员改过自新的机会。通过严宽相济,营造党内“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良好氛围,最终增强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本文为教育部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北京科技大学课题“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创新研究”[项目编号FRF—BR—14—018A]阶段成果)

(作者: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

 

 

 

 

 

实现中国梦的科学指南

 

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来源:《求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开创崭新局面,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治国理政的目标指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担当起的重大历史使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目标指向。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发展处于爬坡过坎的重要时刻,民族复兴正处于关键阶段。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开拓治国理政新境界就必须指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凝聚起中华民族共创未来的意志力量。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把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接起来,用中国梦形象地表达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和共同期盼。确立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统一于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之中,成为治国理政新的目标指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治国理政新实践最强劲的精神动力。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可望又可及、可知又可行,是长期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的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完成,又是在实现中国梦征程上的起步,承前启后、意义重大。着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强调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这个目标,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重大任务,解决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都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具体内容,是实现中国梦的切实步骤。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道路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当代中国版的科学社会主义。回顾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我们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一句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把握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就是要坚定“三个自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党中央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当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本理念、核心思想、总体战略,所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是紧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丰富和深化的。

党的十八大后召开的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作出一系

列重大决定和建议,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使制度优势充分发挥、治理效能更大增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治久安奠定法治基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又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更为全面雄厚的支持。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政的主体力量

人民是治国理政的主体力量,是治国理政实践的评价主体,治国理政的各项成效,都要立足于保障人民利益增长,着眼于满足人民愿望要求、得到人民的高度认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这鲜明地表明以人民为主体、为中心、为依靠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起着“定海神针”的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进一步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尊重人民利益,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意愿和感受,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妥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从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总结提炼经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

战略之中,体现在治国理政新实践新成就之中。治国理政,安全为要。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牢牢树立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观念。治国理政,民生为大。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谈不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必须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治国理政,公正为重。“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四、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对于国家发展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矛盾,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发展目标;着力解决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前进动力;着力解决法治建设还存在的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着力解决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突破关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发展规律、当代中国全面进步的发展规律。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推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要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不动摇,紧紧扭住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个战略举措不放松,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核心内容,以牢固树立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为价值追求,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成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显著特征。

五、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治国理政的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对五大发展理念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要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要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要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投资布局,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

新的发展理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提供了有

力思想武器。要抓住能够带动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的重点工作,统筹推动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对每个发展理念,也要抓住重点,以抓重点推动每个理念在实践中取得突破。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既总体分析面上的情况,又深入解剖麻雀,提出可行的政策举措和工作方案。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

六、坚持党的领导——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

伟大的事业需要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治国理政,关键在党,在于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在于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肩负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同时也面临着“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完成历史使命、战胜风险挑战,必须管好党、治好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要防止各级干部在执政实践中出现违背党的性质宗旨、背离党的治国理政理念的倾向,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重大意义。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立足中国国情,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意志,确定奋斗目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并通过法律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循的规范。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改善党的领导的前提,改善党的领导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地发挥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同时,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七、为发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治国理政的领导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号”航船乘风破浪、扬帆远航,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机遇与挑战并存、前景与风险同在,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提高党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能力,为发展航船定好向、掌好舵。3年多来,党中央不断开拓治国理政新境界,实现了新突破,取得了新成就,充分证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卓越能力。

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党治国理政的哲学法宝,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蕴涵着深刻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思想方法,体现了高超的治国理政领导能力。

掌握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结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是党的宝贵思想财富和领导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需要弘扬光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是自觉运用这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产物,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比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坚持群众路线的创新发展;比如,起草“十三五”规划建议的原则,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是党的思想路线运用于治国理政领导方法的精彩篇章。

(执笔:颜晓峰)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景俊海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实现中国梦,从世界的意义上来说,就是要赶上时代。妄自菲薄,没有文化自信,无所谓赶上时代;故步自封,没有文化创新,也不可能赶上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继承和当代表达

 

中国梦根植中华传统文化沃土,与中国古人的社会理想一脉相承。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历经5000余年而从未中辍,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其中蕴含的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社会理想,始终是中华民族的深沉追求。从“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生活憧憬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一直绵延和流淌在历代先贤和民众的血液中,渗透着华夏儿女的美好理想和深沉追求。今天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承载着中华民族既古老又常青的光荣与梦想,是中华文明在凤凰涅槃中重生复兴的时代最强音。

中国梦承接近代以来的历史使命,与无数仁人志士追求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精神信念一脉相承。近代以来,面对列强入侵和国力衰弱,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成为中华民族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魏源、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一批批仁人志士,怀抱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愿望,进行了不懈探索和艰苦追求。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自觉担负起民族救亡和发展振兴的历史重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艰苦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综合国力的大幅跃升,开创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当年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伟大的人民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今天提出的中国梦,承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奋斗,开辟了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新阶段。既肩负时代的使命,也承载历史的责任,是二者的高度统一,是对中华民族几个世纪以来宏伟愿景的有力彰显。

中国梦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宏大国际视野,是中华民族当代共同理想的理论升华和生动表达。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和新鲜经验,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全体中华儿女的奋斗目标,成为鼓舞和指引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这既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遵循,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升华和当代表达,强化了万众一心、努力奋斗的共同意志,引领着中华民族顺应时代潮流,大踏步地迈向辉煌的未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最大智慧宝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坚持中国道路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明,是我们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坚实基础。“和而不同”的世界观、“民惟邦本”的执政理念、“推己及人”的交往理念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赋予中国道路鲜明的中国特色,也夯实了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中国道路的文化之基和自信之源,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深厚软实力,并将源源不断地为中国道路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弘扬中国精神提供了强大的精神信念。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质朴、自强不息、勇于进取、敢于担当的民族。“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的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等,构成了爱国主义的传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变则通、通则久”的变革要求等,构成了改革创新的精神,这些都是中国精神的深厚渊源和重要组成,塑造了中华儿女典型的文化心理和性格禀赋,赋予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并将持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凝聚中国力量提供了深厚的价值观念。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也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是推动文明进步和国家发展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等思想理念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成为中华文化的底色和精髓,也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丰富的价值资源。实现中国梦,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不断凝聚众志成城、同心同德的强大力量。

 

用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首先要推动传统文化传下去。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积极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典籍整理工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戏曲振兴工程、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工程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抢救濒危民间文艺,做好传承保护基础性工作,推动传播普及。要坚持古为今用、辩证取舍、扬弃继承的原则,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鉴别和清理,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使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关键要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文化只有走进大众,进入人民心灵,才能活起来、才能化人育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使我们的青少年从小就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沐浴,使尊老敬贤、勤劳持家、重视家风家训等继续成为家庭美德,使崇德向善、诚信友爱、凡人善举等成为浓厚社会风气,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公共服务全过程,纳入城镇化建设全过程,使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融入人们的精神基因,转化为日用而不觉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更要推动中华文化强起来。守正出新才能历久弥新。要坚持兼容并蓄、融会贯通、推陈出新的原则,通过赋予时代内涵、转换现代表达形式、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等方式方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走向现代化,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显著标志和强大精神力量。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着力构建中华文化的对外立体传播体系和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作者为中宣部副部长)(摘自2016年1月23日《光明日报》)

 

 

 

 

上一条:理论宣传月报2016年第7期总第28期 下一条:理论宣传月报2016年第5期总第26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