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主页| 添加收藏
思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新老报人齐聚首 三十周年话发展――我校召开《贵州师范大学报》复刊三十周年暨复刊300期座谈会

2009年05月16日 00:00 文/本网记者 路鹏 图/马发亮 点击:[]

 

《贵州师范大学报》复刊30周年暨复刊300期座谈会
校党委书记、校报主编蒲芝权出席会议并讲话
副校长刘肇军主持座谈会
陈锐锋老教授回顾校报发展历史、展望校报发展未来
梁素清老教授为校报发展建言献策
省教育厅社政处处长、省高校校报协会副理事长鲁源安应邀出席座谈会
贵州民族学院宣传部部长、省高校校报协会副理事长林景华发言
贵州大学宣传部副部长、省高校校报协会秘书长周乐成发言
原校报编辑室主任钟奇为校报发展建言献策
从记者团走出的学生记者罗阳富“献身说法”
从记者团走出的学生记者李俊“献身说法”
  5月13日下午4:00,《贵州师范大学报》复刊30周年暨复刊300期座谈会在田家炳教育书院三楼三会议室召开。省教育厅社政处处长、省高校校报协会副理事长鲁源安,省教育厅社政处副处长王友,贵州民族学院宣传部部长、省高校校报协会副理事长林景华,贵州大学宣传部副部长、省高校校报协会秘书长周乐成,省委文书处罗阳富等应邀出席座谈会。校党委书记、《贵州师范大学报》主编蒲芝权,曾在校报工作过的同志、经常为校报来稿的老同志,部分学院负责人、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校报学生记者代表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副校长刘肇军主持。
  与会者共同回顾了我校校报复刊30年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绩,探讨了如何创办一张高水平的大学校报,并就校报今后的努力方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鲁源安在座谈会上对我校校报复刊30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说,师大校报复刊30年来,已经复刊300期,打下了很好的办报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且在贵州高校率先实行编、排、校数字一体化,对资源进行了很好的整合和利用。希望《贵州师范大学报》在过去的基础之上再接再厉,成为学校教学科研、教学改革以及校园文化的窗口,成为教师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园地。并预祝我校校报在全国高校校报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
  林景华认为,《贵州师范大学报》是师大的一块明镜,充分反映了师大的改革发展;是师生员工相互学习交流的园地,师范特点鲜明,特别是第二和第四版对以后走向教育的读者很有帮助;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从师大校报上学生作品可以看出很多学生记者在这个平台上由稚嫩走向成熟。
  周乐成根据自己任《贵州大学报》总编的办报经验和两校之间的交流,总结出我校校报给他留下的几大印象,即校党委高度重视;编、排、校数字一体化,是一份老师喜爱、学生热爱的的高校报纸;管理科学,特色鲜明,对记者团管理值得学习借鉴;社会各方面反映良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校报哺育了我,她是我的母亲”,梁素清老教授在座谈会上真切流露了自己对校报的深厚感情,“在党的关怀下我学到了一些东西,我坚持给校报写文章,就是想把这些东西奉献出来……”他认为,我们校报的规模不是很大,起点应比一般高校高,高起点体现在文化上,体现在思想性上。校报不仅要传达好党委各种精神,还要让广大师生看到对自己有启迪、有鼓动、有促进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的校报还要再多一些讨论、再多一些活泼。过去我们是做了很多,但要考虑将来,作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学府,就应该看得更高,要往培养典型知识分子、培养新时代精英的目标奋斗。 
  陈锐锋老教授从学校与校报的历史谈起,讲到自己与校报的情缘时更是深情款款:校报不但尊重知识文化,还尊敬我们老教师。他认为校报在校党委的重视下,在朝气蓬勃、开拓进取、具有很强责任感的编辑们的努力下,有了很多进步。校报是他获知学校信息的窗口,副刊是他的精神家园。希望校报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多一些有创见、有深度的文章和报道。
  从记者团走出的学生记者罗阳富与李俊来到座谈会“献身说法”。罗阳富在座谈会上真诚而又激动,“今天我以学生记者的身份带着一份感恩的心来到座谈会……没有校报就没有我的今天。校报是我的老师。”他对我校校报提出三点希望:一是科学定位,整合力量,发挥师大特色;二是立足校园,放眼社会,进一步探索校报的发展规律;三是以人为本,探索学生记者的成长规律。
  李俊在发言时动情地说,“当时在记者团当了四年的学生记者,对校报怀着很深厚的感情,当年编辑老师手把手教我划版的情形还记忆犹新。”他认为校报是他如今教写作、教新闻采编的垫脚石,是校报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提出开辟纠错栏、加强与贵州日报的深度合作、提高校报影响力等具体建议。
  原校报编辑室主任钟奇认为,学生记者全程参与记者团招新、新闻培训、采访、编辑等环节,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思考能力、与人交往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只要经过逐层淘汰还能坚持到最后的学生记者大多都是尖子、都是精英。他希望现在的学生记者能好好珍惜机会,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以自己的能力开创自己的发展之路。
  蒲芝权在讲话中,首先向曾经为校报的发展倾注了心血和汗水的老工作者、老作者表示敬意,向30年来给予校报支持的各级领导、兄弟院校同仁表示感谢。他回顾总结了校报复刊30年的发展和变化,认为校报作为学校党委的机关报,始终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践行自己的宗旨,坚定不移地唱响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旋律,及时、准确、深入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成为党委和学校舆论宣传的喉舌、信息发布的平台、理论教育的阵地、文化建设的基地。并对校报今后的发展提出五点要求:一是继续发挥舆论导向功能,正确引导受众。二是努力提高校报品味,多出文化精品。三是凝炼优良报风,形成特有风格。四是加强学生记者队伍的培养。五是发挥网络功能,办好网络校报。
  刘肇军在对座谈会进行总结发言时说,每一个与会者都很真诚坦率,体现了大家对师大以及师大校报的关心,特别是主管部门和兄弟院校对我们的充分肯定,在增强了我们的信心的同时又鞭策我们不断努力。学校将进一步梳理并吸纳大家的意见建议,真正推动校报今后的发展。他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校报会成为宣传我校发展、突出我校特色、塑造我校形象、弘扬我校精神、激励我校师生的一面旗帜。

上一条: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宣传水平 下一条:我校召开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农大讲话精神暨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座谈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