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内部学习交流使用
理论宣传月报
2017年第3期 总第36期
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编制 2017年03月
目 录
1.2016年思想理论领域的热点问题……………………………1
2.2016年度网络思想状况分析 ………………………………13
3.旗帜鲜明地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
4.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
工作的新要求…………………………………………………24
2016年思想理论领域的热点问题
祝念峰 王雪凌
来源:《红旗文稿》
2016年,思想理论领域继续保持向上向好态势,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广大理论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同时,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等领域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思想理论界展开讨论和争论,形成了若干热点。
热点一: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理论界高度关注六中全会,围绕学习和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等展开了热烈讨论。
学者们认为,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最具标志性历史性意义的成果。全会明确习近平总书记是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是领导和推进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斗争的迫切需要。这是结合新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阶级、政党、领袖关系基本原理的坚持,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的继承。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对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对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凝聚力量、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对全党团结一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对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有学者反映,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过程中,也有人歪曲全会精神,错误解读“领导核心”,把新的“两个坚持、四个特色”解读成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调整或者改变,以此否定党的领导和路线方针政策,干扰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对此,学者们强调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全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突出抓好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切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落实党内监督责任,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热点二:关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95年的历史,思想理论界展开热烈讨论。
学者们指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七一”重要讲话的鲜明主题。讲话从八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基本内涵,涉及指导思想、奋斗理想、前进道路、政治立场、发展布局、动力支撑、对外战略、根本保证等各个方面。这些重要论述,宣示着中国共产党人永恒不变的奋斗理想和崇高追求,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政治本色和政治定力,贯穿了我们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把我们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联系在一起,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感召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不忘初心,认清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和光荣使命,把全面从严的要求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保持“赶考”的精神状态,走好新的长征路,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学者们反映,在纪念建党95周年过程中,也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和问题。比如,一些人肆意夸大党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和失误,借我们党在历史上经历的曲折和犯过的错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否定党的领袖毛泽东,把党的历史尤其是新中国的历史说得一无是处。学者们强调,在分析和研究党的历史时,要历史地、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看待问题,要看到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客观看待我们党历史上犯下的错误,以及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发现错误、制止错误、纠正错误的历史过程。只有分清党史的主流和支流,才能全面地历史地公正地评价党的历史。
热点三: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学者们普遍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决策部署,是解决我国经济领域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良方,是破解当前发展阶段重大结构性失衡、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的治本之策。
不少学者强调,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央精神,澄清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误区。
一是不能简单地从西方经济学比如从萨伊的“供给自
动创造自身的需求”的观点中寻找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源泉。萨伊是用供给创造需求、总供给会与总需求相一致这一观点来否认资本主义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进而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而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失衡的现实形势下采取的新的有效举措,是从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出发采取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措施,有利于经济更好发展,与其他国家不能简单类比。
二是不能把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西方经济学把供给与需求割裂开来,以致有供给学派与需求学派等的分野,走上了形而上学的道路。实际上,供给和需求好比一枚硬币的两面,无法截然分开;人为地将二者分开研究,必然导致研究思路混乱,对立又纠结。
三是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发挥“三驾马车”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对立起来,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抛弃“三驾马车”。其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针对促进“三驾马车”发挥作用的需求侧管理,而是要求投资和出口作为提供产品的供给方进行适应需求变化的结构性改革,实现需求侧与供给侧更好契合、有机统一。因此,在实践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包括投资结构性改革和出口结构性改革。
有的学者提出,不能简单化理解我国产能过剩、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失衡的表现和原因。目前我国产能过剩主要是由钢铁、煤炭等过剩形成的生产资料产能过剩。而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一方面是某些产品供给侧过剩、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是某些产品缺乏有效供给,难以满足生产和生活消费的需要。比如,我国的钢铁产能总量过剩,但一些特殊的高级钢材仍需要进口。所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对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进行具体分析,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目标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变化相一致。
热点四: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2016年,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尤其是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的召开,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学者们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的高度,着眼于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提供动力和保证,对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为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厚植为国有企业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指明了方向。
学者们说,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首先对国有企业要有制度自信。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一重要论述充分肯定了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指明了新形势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其次,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必须澄清针对国有企业的各种奇谈怪论。一是国企低效论。指责国有企业不但自身天生低效率、创新动力弱,而且还挤占非公有制经济的生存空间,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严重拖累国民经济发展。二是国企垄断论。宣扬“国有企业与民争利”,鼓吹“私有化”“去国有化”“去主导化”,炒作所谓“国进民退”“民进国退”的话题。三是“国企僵尸论”。认为国有企业普遍经营不善,却可以依靠政府输血“僵而不死”,由此推断现有的“僵尸企业”大都是国有企业,其目的是要让国有企业“入土为安”。对于以上三种错误言论必须予以有力批驳。
第三,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不是照搬西方公司制那一套,不讲中国特色,不讲社会主义原则。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特”就特在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
最后,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要切实纠正近年来党组织在公司治理中核心作用被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党对国企的领导不动摇;坚持服务生产经营不偏离;坚持党组织对选人用人的领导和把关;坚持建强基层党组织不放松。要正确处理党委会与董事会的关系,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既不能“两张皮”互相脱节,又不能“一锅煮”互相取代。
热点五:关于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央隆重召开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把纪念活动推向高潮。红军长征的历史经过和重要意义、长征精神及其现实意义等议题成为思想理论界关注的热点。
学者们高度评价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一致认为讲话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长征胜利的重大意义和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明确提出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六个方面的要求,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为我们这一代人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近年来受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出现了种种质疑、否定长征的错误言论。比如,质疑“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真实性,否认遵义会议开始形成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中的领导地位,否定红军“飞夺泸定桥”,认为红军取得胜利是因为蒋介石为红军长征“放水”,等等。这些错误言论抹黑红军的英勇事迹,丑化和矮化领袖,极大地混淆了人们的视听,必须坚决予以有力批驳。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长征的胜利使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力量生存发展新的落脚点,找到了中国革命事业胜利前进新的出发点。在新长征路上,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坚定不移跟党走”的政治信念,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热点六: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党中央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关话题,成为思想理论界尤其高校师生关注的热点。
学者们强调,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义,自觉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认识。一要深刻认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对办学治校、培育人才具有特殊重要性。二要深刻认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原则立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决不能在办学方向上走错、在培养人的问题上走偏。三要深刻认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努力成长为党和人民需要的栋梁之材;高校教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四要深刻认识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五要深刻认识坚持党对高校领导的政治要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学者们建议,要强化问题导向,努力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短板,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有些高校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有些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针对性吸引力不强;有些学科缺乏学术创造力、当西方理论“搬运工”;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有些高校课堂论坛不时出现错误声音;有些高校党委管方向谋大事力度不够、院系党组织作用弱化、基层党支部活力不足,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要切实采取措施,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
热点七: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2016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利用一系列敏感历史时间节点大做文章,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攻击诋毁英雄人物、歪曲党的历史、抹黑丑化党和政府形象。广大理论工作者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旗帜鲜明地反对抹黑英雄、否定领袖、歪曲历史的错误倾向,运用法治手段捍卫英雄尊严和历史真相。
舆论和学界高度关注和肯定北京市两级人民法院在有关案件中依法保护“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等英雄人物名誉、荣誉等人格权益的举措,对以法律的手段捍卫英雄形象拍手称快。学者们认为,对英雄人物的损害,就是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的损害。被告洪振快等主张学术自由、言论自由得不到一审法院的支持,毫无疑问属于司法公正的应有之义。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法律、法治已经成为捍卫民族英雄、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然而,也有人对“狼牙山五壮士”名誉侵权案的判决表示不快。比如,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在英国《金融时报》发文称,这一判决“是封杀历史研究的自由空间”。对此,学者们强调,北京市两级人民法院在个案诉讼中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反对,是国家机关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维护宪法尊严和保证宪法实施的具体体现,其意义不仅在于对民事侵权案件的裁判,更在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维护和彰显。其所形成的判决共识,对于以后涉及历史虚无主义的民事案件的审理活动具有重大的司法意义,同时对于理论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反对也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这些判决是一堂义正辞严的普法课,更是一堂掷地有声的爱国课;“不能让历史英雄在网络舆论中二次阵亡”,“不让忠骨染尘埃,不让历史被曲解”,当英雄被伤害的时候,我们都应该勇敢地站出来,不当绅士当战士,打响
英雄保卫战,共同维护历史的尊严、捍卫民族的未来。
学者们分析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由国内外敌对势力制造和散布,以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搞乱人心、颠覆社会主义政权为目的,以攻击、丑化和污蔑人民革命及革命领袖、英模人物为核心,以“重新评价历史、书写历史”为幌子,以“碎片化”甚至胡编、滥造、“恶搞”历史为手段的政治思潮。同这股思潮的争论,是要不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是大非之争,是关系人心稳乱、国家安危的政治斗争;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绝不能小觑;对鼓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言论,无论以什么面貌出现,用什么形式表现,我们都应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敢于亮剑,迎头痛击,从理论上批判,从政治上揭露,绝不能听任这类言论自由泛滥,危及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安全。
热点八:关于西方民主危机
2016年,西方国家闹剧迭出、令人瞩目,从年初法国的“黑夜站立”和美国的“民主之春”抗议示威活动,到英国脱欧公投、美国大选、意大利修宪公投,西方国家民主此起彼伏的乱象,引发了全世界对西式民主的怀疑和反思,也引起学界对西方“选举民主”和“宪政民主”虚伪性的热议和讨论。
不少学者认为,以“民主典范”著称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民众上街要求民主,听起来似乎有点荒唐,因为在一些把西方民主制度奉为圭臬的人看来,西方的自由民主是最优的民主模式,代表着人类政治的发展方向。然而,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本土主义、反精英、反全球化的力量颠覆了美国的主流价值观,金钱政治、政治诡计、“互黑互撕”将美国所谓民主的节操打得粉碎。在英国脱欧公投中,由于采取的是简单多数的公投方式,最终结果只是考虑到了占总票数51.89%的1740万人的意愿,而忽略了其他英国人的意愿。所谓全民公投,本质上是一场由资本操纵的、去政治化的政治公投,是新自由主义秩序的一次严重危机,也是西方政治体制全面衰败的标志。
当前西方国家民主乱象,更加充分地暴露了以政党轮替、三权制衡为主要特征的西方民主政治难以克服的弊端。民主选举沦为政治游戏,所谓“权力制衡”演变成权力掣肘,党派博弈绑架国家利益,党派纷争迟滞国家发展,民主失控引发社会失序,民主输出导致国际动荡。多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高举“民主”旗帜,将西方的民主模式当作所谓“普世价值”和实行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民主”已然成为少数西方国家维护国家利益、实现霸权统治的政治工具。
学者们指出,西方民主困境,说到底是以资本为主导的逻辑所导致的制度缺陷造成的,是基因性、制度性缺陷。西方民主乱象也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事例,使我们对西方民主本质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从我国的发展变化和西方民主乱象的对比中,人们深切地体会到,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这是检验政治发展是否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最重要的标准。必须高扬人民民主的旗帜,对西式民主的陷阱保持高度警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热点九:关于网络安全和网络强国建设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出台、第三次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召开等,都在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和热烈讨论,特别是围绕建立和完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和《网络安全法》的出台等问题,专家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于建立和完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当前,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现有网络空间治理规则难以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亟须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的“四项原则”和“五点主张”,以人类共同发展进步为依归,坚持网络主权理念,反映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心声,赢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赞同。
关于《网络安全法》的出台。它是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第一部基础性、框架性法律,是我国网络安全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座里程碑。针对一些西方媒体和企业对这部法律存在的误读和担心,如有的外媒诬称《网络安全法》中的“安全可控”就是政府要获得密钥和源代码,一些外媒炒作《网络安全法》会给“在华企业带来负担”“破坏自由贸易”等,有学者指出,外媒长期戴“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的网络政策,经常编造假新闻误导视听。实际上,我国《网络安全法》不仅没有把封闭和排斥国外作为选项,反而将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考虑元素。确立国家网络安全审查制度,正是为了在开放环境中安全地使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构筑维护国家网络安全的基础屏障,更好地与其他国家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作者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来源于http://theory.people.com.cn/GB/82288/143843/143844/index.html)
2016年度网络思想状况分析
李艳艳
来源:《红旗文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1.7%。互联网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中国社会最大的舆论场,成为了各种社会思想观念竞相呈现的广阔舞台。在当前国家互联网治理力度空前加大的背景下,2016年网络思想领域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虚妄滥言、围攻谩骂的不良状况,在总体上呈现出了安全有序、向上向善的明显趋向。同时,2016年度网络思想状况也涌现出了一些新现象,呈现出了一些新特征,十分值得我们给予重点关注。
一、2016年度网络思想领域呈现的新特征
1.网络思想论争趋于理性化。网络社交媒体受众广、传播快、交互性强的特点,使网络舆论异常活跃,也使广大网民在思想上深受浸染、在言语上乐于表达。而在这每日数以亿万计的网络信息中,环境保护、民生关切、灾害处置等社会热点事件往往是网络上的热点话题,受到众多网民的关注和跟帖,也成为各种谣言、滥言、话语暴力的高发地。然而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持续稳步地推动网络空间法治化,培育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实施“净网”专项行动,“阳光跟帖”已经成为网络舆论新时尚,得到多数网民的自觉支持和遵循。因此,与2015年及以前相比,2016年广大网民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公共讨论方面表现得更为理性,网络发帖、跟帖和评论更加注重事实、讲究说理,情绪极端化的话语暴力现象大为减少。但是,出于不同观点、不同价值倾向的思想差异甚至分歧依然存在,由“无理声也高”“有理说不出”等原因而导致的网络话语争端也时有发生,并且成为影响网民理性表达的主要因素。
2.网络社会思潮走向多样化。网络社会思潮是对现实社会思潮的反映,一方面体现着当前中国社会各领域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体现着中国社会利益格局和思想认识格局的多样性。除此之外,由于网络具有特定的信息交流方式、社会交往结构及话语情感模式,网络舆论具有结构社群化、传播裂变化、内容碎片化的突出特点,因而网络社会思潮还具有自身的特殊表现,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西方“宪政民主”、“民粹主义”等,都呈现出瞬息万变的状况。社会思潮的产生发展往往是从小范围的讨论开始,逐渐被一定范围的社会群众所认可,继而不断扩大为能够左右社会发展方向的思想力量。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思潮产生发展规律与网络思想传播规律十分相似,网络舆论的传播扩散与社会思潮的产生发展很容易形成共振效应,对于我们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的工作形成巨大挑战。
上述错误思潮的传播和发展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近日,最高法院连发长文,批驳西方“司法独立”等错误思潮,指出要坚决抵制西方“宪政民主”“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等错误思潮影响,强调坚决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司法制度的错误言行作斗争,决不能落入西方错误思想的“陷阱”,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文章很快在网络上形成热议,近些年来一直鼓噪在中国推行西方宪政的某知名网络大V当晚即发表微博长文,抛出“不可理喻”“祸国殃民”“开历史倒车”等奇谈怪论,误导普通网民,利用人民群众希望获得公平正义的心理,鼓吹“司法独立”,别有用心地将强调宪法实施与西方宪政联系起来,实质上是夹带政治私货的行为。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是三权分立的,也就是立法、司法和行政是彼此“独立”的,所以西方的“司法独立”其实指的是这种政治体制,而不是很多网民误以为的“法官判案不受干扰”。而我国现有的国情政体、法律体系、司法制度及审判模式,决定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下,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才是适合我国的制度,这里的独立行使审判权绝不等于西方的“司法独立”。
3.网络意识形态争端开始法律化。网上网下联动是网络思想论争需要密切关注的重要方面,其中,尤以意识形态争端而导致的法律纠纷表现得更加突出。2015年,诸多网络意识形态论争应当以对于狼牙山五壮士的评价为典型案例,它引起的名誉权法律诉讼备受网民的关注。2016年,这一法律诉讼争端演变升级、走向深入,就案件审判结果来看,法律很好地执行了维护英雄人物名誉的功能。然而,网络安全法治化进程稳步推进,并不等于事事应该依靠法律裁决。2015至2016年期间,网络意识形态争端屡屡诉诸法律,这意味着网上社会价值观方面的矛盾冲突正在一定程度上趋于激化。这种情况无疑将对网上舆论“灰色地带”的转化工作和网络思想舆论引导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4.“意见领袖”的不当言行日益被边缘化。“意见领袖”作为网络舆论漩涡的中心,具有主导甚至操纵公共话题讨论“一边倒”的无形权力,普通网民只能陷入“沉默的螺旋”之中而丧失话语权。然而,令人欣喜的是,2016年的网络空间中,这种“沉默的螺旋”现象被初步打破,个别“意见领袖”因不当言论遭到网民集体抵制而非盲目附和的现象屡屡出现。2016年1月,某知名相声演员因调侃毛主席的不当言论而遭到广大网民声讨。6月底7月初,某著名导演选用“台独”艺人担任影片主演的行为遭到广大网民谴责。广大网民自发谴责抵制个别“意见领袖”的现象表明,在全党上下增强“四个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的背景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已经成为多数网民的主动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得到显著加强。
二、对待网络思想状况新特征的科学态度
当今互联网舆论场以社交媒体为主体,社交媒体的兴起是一个新事物,因此网络思想状况难免呈现出各种复杂情况。我们要善于采取科学的态度,对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积极探索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的有效方法。
1.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网络思想状况。2016年网络思想领域呈现的上述新特征,既包括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方面,又存在危险紧急的方面,对此,我们既不应盲目乐观,也不该唉声叹气。我们要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进而为促进这种趋势而积累积极因素。面对网络思想领域的复杂状况,我们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网络宣传思想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多策并举地展开和推进,并已见到显著成效,网络思想论争趋于理性化、“意见领袖”的不当言行日益被边缘化等新特征表明网络思想状况呈现总体向好的趋势。对此,我们应该树立充分的信心。
2.以辩证分析的方法看待网络社会思潮。正如上文所述,网络社会思潮走向多样化的现象,对于我们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的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但是,对这一问题也不可一概而论。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善于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网络社会思潮走向多样化的现象,我们既要正视它对于主流价值观的挑战,同时也要看到,传统社会思潮传播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一些在现实社会无法获得传播权力的群众,不断运用自媒体发言,也能够发挥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因此,对待网络社会思潮多样化的现象必须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对于该管该治的思潮要敢于亮剑,对于该疏的思想认识问题要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并进行有效的引导。
3.以科学研究的态度看待网络思想论争。上文说道,许多网民有理性上网的良好意愿,却缺乏理性发言的能力,因而要么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要么变成了唇枪舌剑的“愤青”。究其原因,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网民对社会热点问题缺乏理性思考和科学分析的能力,更进一步说是由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在他们的头脑中牢固树立。对于这一根源性原因,我们不能忽视,也不可操之过急,而应该以加强网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为根本举措,切实给予他们科学认识问题的思想武装,鼓励他们以科学正确思想和态度为指导,认识各种网络思想问题的实质。
三、积极作为,引导网络思想向上向善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包容、匿名共享的舆论平台,网络思想状况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网民的自觉参与,只有通过“群众在讨论中认识和掌握真理”的方式,锻炼和提高网民捍卫自己精神家园的意识和能力,才能促使网络思想摆脱怨气戾气、走向理性探讨的氛围,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基于此,增强网民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素养、帮助网民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成为引导网络思想状况的根本举措。
1.建议网络社交媒体设置用户传播资格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准入制度。传统媒体的新闻采编报道工作是有十分严格的准入制度的。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编辑,每一个网络用户俨然可以随时发布信息、表达观点,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人人都可以做新闻采编报道的理由。为了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清除虚假信息,建议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的考核作为自媒体账号注册的基本门槛,从而改变注册账号就可以传播信息的现有状况。而对于具有相当社会影响力的网络“意见领袖”来说,他们已经在事实上扮演了“主流媒体”的角色,因而更需要自省自律,建议对他们的账号设立信用积分制度和年检制度,对他们在网络舆论场中发挥作用好坏做出科学的评估,进而据此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此外,对于网络上活跃的正能量人士,要积极帮助他们扩大社会影响力。建议结合网络舆论生态编写通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教材,并举办常态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素养培训班,向网民传授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理论,以提高网民辨别剖析错误社会思潮的能力。
2.充分调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参与网络思想建设工作的积极性。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还是互联网自身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网络思想舆论场中都不能“失语”“失踪”“失声”。在我国,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队伍高达数十万人,他们的精神追求、个人命运与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相连,理应成为维护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中坚力量。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已经有很多先行者,主动参与到了弘扬网络舆论正能量的队伍中来。然而,目前的状况是,网络思想建设工作仍然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个人或者单位的自发参与阶段,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有组织的、成体系的参与网络思想引导工作的局面还未形成。因此,需要采取切实的措施,鼓励更多学者参与网络大众传播。一是在学术评价方面,改革传统的同行评价方式,引入社会评价机制;二是在学风建设方面,改变“宣传文章没有学术,学术文章不必宣传”的传统思想,切实鼓励理论联系实际的治学风气;三是增强学者的网络身份识别度,对于他们的专业才能和自媒体内容进行形象包装并广泛推广,提高优秀思想理论成果在网络平台中入耳入眼的频率。
3.通过网络传播的各种方式,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青少年的网络媒介素养关系着网络思想状况的未来。针对这一群体的年龄特点,我们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最新成果贯穿于网络游戏、流行音乐、影视产品之中,寓教于乐。在思想舆论的市场竞争中,网络宣传思想工作者、青少年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专业性,还要具有传播理论内容通俗化的能力及亲和力。特别是要坚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物的创作原则,学会抓典型、讲故事、摆道理的传播方式,积极传播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近年来,《马克思靠谱》等网络书籍,《马克思是九零后》《马哲有点甜》等流行歌曲,《开卷有理》等娱乐性电视节目都是针对青少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教育的积极尝试,取得了叫好又叫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
(来源于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124/c143843-29046636.html)
旗帜鲜明地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金德水
来源:《求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事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牢牢掌握党对高校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转化为高校发展优势。
准确把握新形势下高校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责任使命
当前,全球范围的教育竞争、科技竞争、人才竞争不断加剧,对我国高校改革发展各项事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赋予高校党委更为重大的责任使命。我们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牢牢抓住党建伟大工程“龙头”,切实承担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进一步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引领推动高校真正成为担当历史重任、争创一流成果,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强大力量。
着眼交流互鉴,加强统揽全局,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把好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目标定位和路径选择,确保党委始终成为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舵手”。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内涵塑造品牌、扩大话语权。
着眼意识形态斗争新变化,加强思想引领,为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定好基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在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激烈、多元化利益诉求日趋凸显、境外意识形态渗透暗流潜行、网络负面信息伺机扩散的严峻形势下,坚持党的领导,筑牢意识形态阵地,不断强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更是办好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2015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表达了他对浙江大学教师的节日祝贺和殷切期望,希望浙江大学在源源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走在前列。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建设一支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着眼建设创新型国家新要求,夯实支撑,为服务国家重大急需贡献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是大势所趋、国家命运所系,也是大学责任所在。实践证明,高校在解决重大科研问题、实现科技创新的加速突破上潜力巨大。我们要加强党建,发挥制度优势,集中科研力量实现重大突破,打造高水平、强辐射的创新源和思想库,更加自觉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创新。
着眼高等教育强国新战略,深化改革,为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大学集聚动力。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对标国家“双一流”建设目标和社会期待,我国大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迫切需要我们增强党建工作在筑牢基础、抢抓机遇、凝聚师生、推动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激发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提升办学治校能力水平,早日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目标。
奋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新局面
围绕党中央对建成高水平大学的要求,浙江大学党委
按照“实施党建伟大工程,实现党的伟大事业”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形成了有益经验。
坚持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培育时代高才、构建学科高峰、打造科研高地、汇聚名师高人、积累文化高度、探索改革高招”的“六高强校”战略,主动服务国家区域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通过与浙江省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传媒学院,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等,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与全校56个院级党组织签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确保“学术研究无禁区但要有规范、课堂讲授高水平且要有纪律”。
坚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动摇。“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高校的核心使命。学校重视育人工作,深入开展教育教学大讨论,构建起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育人强师”全员培训计划,组织教师干部赴井冈山、延安等革命老区接受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教育。连续六年实施“新生之友”寝室联系制度,校领导、两院院士和广大教授带头与本科新生寝室建立一对一联系。面向学生党员开展“先锋学子”全员培训,重点做好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强化网络思政工作,建成一支善用“网言网语”引领舆论的“求是网军”队伍。
坚持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不动摇。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我们充分调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应有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学校建立了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和院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制度,推动落实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化常态化。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倡导党员为群众办实事,实施“事业之友”党员与非党员教职工结对联系制度。不断强化党建条件保障,确保党支部有责有权。
坚持落实师生为本办学理念不动摇。将依靠师生、服务师生、成就师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师生创造一流的成长发展环境。学校建立校领导班子成员联系院系、民主党派、党支部等制度,开展“书记有约”“校长有约”活动,畅通校领导与师生交流的渠道。建设行政服务办事大厅,全面梳理学校“责任清单”“审批清单”和“服务清单”。坚持和完善以“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对统战工作的指导,成立社会主义学院,积极发挥党外人士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作用。改善教职工待遇,保障教师安居乐业。
坚持营造风清气正发展环境不动摇。作为真善美的殿堂,大学应以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不断强化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学校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发挥院级单位纪委作用,建立和推进内部巡查制度。深化反腐倡廉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完善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端正选人用人风气,建设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加强科研经费、资产处置、成果转化等重点关口的过程管理和风险防控,全力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在校院两级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办公用房、出国(境)管理等方面深入自查自纠,持之以恒抓好整改落实。大力开展平安校园建设,维护校园和谐稳定,营造“心齐、气顺、劲足、实干”的良好氛围。
(作者:浙江大学党委书记)
(来源于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228/c83846-29113211.html)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好高校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魏强 周琳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是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总纲领,是全面推进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同样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是新任务、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总要求。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这个总要求,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
要把准学生的思想脉搏,积极回应学生思想关切,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学生思想认识的疑惑是学生思想关切的集中反映,这种思想关切往往来自学生对特定事物的感知、认识、理解。“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解开学生的思想疙瘩,既要旗帜鲜明,又要方法得当,具体来说,就是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关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平等讨论,循序渐进解决学生一个又一个思想认识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想认识往积极、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凝聚和激励广大学生共同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曾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以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的头脑,就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强调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必获胜利的信心,正是基于这个以或多或少清晰的形象和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印入被剥削的无产者的头脑中的、可以感触到的物质事实,而不是基于某一个蛰居书斋的学者的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观念。”当前,无论是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还是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正确认识历史规律、理性认同科学理论,这都既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力量、逻辑力量“钳住”学生,又要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可感触到的物质事实”、从“全部事实的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的事实”及时廓清学生的模糊认识。广大学生从整体、丰富、联系的事实感觉到中国共产党好,感觉到社会主义好,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广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赢得广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真心拥护,才能让广大学生甘当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当前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要以“改革的实际进展”和“丰富的事实”来引导广大学生理解支持、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丰富事实充分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从而让广大青年学生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时而进
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进路,牢牢抓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题,捕捉思想政治工作时机因时制宜、应时而动、顺时而进。具体来说,就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理念、方针原则、内容任务和方法手段要关注时代发展、紧扣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要求,捕捉合乎学生思想认识接受特点的时机相机而动。当前,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包括广大青年学生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对民族共同体未来发展的殷切盼愿,是团结动员中国人民为共同的民族复兴大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是有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最强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希望大家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可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则理所当然成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时代主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因时而进,核心内容之一就在于让广大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当前,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充分捕捉一切合宜时机在广大学生当中深入开展中国梦教育实践活动,激活学生的理想追求,激励更多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每个学生在逐梦旅程当中经磨练、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从而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青春能量。
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因势而新
要适应情势的演进常态,结合世界新变局、社会新变革,适应广大学生网上学习生活的新常态,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当前,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影响着社会,人们将这种深刻变化称之为“互联网革命”“数字革命”或者“信息革命”,甚至还有人预言移动互联网将引发“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被誉为软实力之父的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其代表作《权力大未来》当中提出,“信息革命正在改变权力的本质”“网络权力将成为全球权力的新态势”“赢得全球主导权,网络权力将是博弈焦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深刻指出,“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水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可见,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社会生活的样态发生着深刻变化、领域同样日益拓展,逐渐从“网下生活”延展到“网上生活”。互联网日益成为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平台,网络社交亮点纷呈、“网上生活”多姿多彩,同时,网上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网上舆论多方角逐、震荡激烈,然而,移动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这个十分活跃群体的重要“栖居地”。2015年3月,国家网信办公布的“民众信息获得模式调查”显示,中国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率已经接近100%。还有调研报告显示,九成以上大学生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为互联网。并且,在互联网的使用时长上,大学生日均使用互联网时长超过6小时。事实上,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网上生活”愈加丰富,不但能够覆盖“网下生活”许多功能,而且还能展现“网上生活”的独特魅力,大学生对于“网上生活”的依赖程度愈加强烈。“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已经成为描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题词。大学生是国家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同时又是“网上生活”的重要群体,大学生到“网上生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到“网上”发挥功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政治安全的前沿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主战场的退守甚至失守就注定着整个战役的失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因势而新,重点就在于把握好互联网这个“ 最大变量” ,主动占领网络这个战略“新阵地”、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新话语”、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形成高校网上网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合力。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来源于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320/c168824-29156552.html)